戴亚男
2011年8月10日,跟随30名参加“爱心圆梦•亲情团聚”夏令营活动的留守孩子们,我从四川来到了北京,从此便开始了为期半年在四川团省委驻京团工委挂职的生活。从火红的盛夏到寒冷的严冬,我掂量着,来京已经129天了。1-2-9,这个跟青年学生密切相关的数字,字里行间满是青春的激情与爱国的热情,涌动着澎湃不竭的动力。在这并不算漫长的时间里,我迷茫过,困惑过,冲动过,但更多的是感动,是压力,是责任,也在青春的岁月里收获着点点滴滴。
一、学习与进步。穿行在北京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际大都市中,看街面来往穿梭的车流,感受地铁里人推人接踵而至的拥堵。在这匆忙而躁动的大都市里生活和工作,每个人都显得十分渺小;在我心底,更是时常滋生一种不能不学习、不能不追求、不能不上进的强烈欲望,惟恐有负于组织和领导给予的平台,惟恐有负于亲人朋友那份期盼的眼神。
到驻京团工委工作之初,各项工作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架子怎么搭,基层团支部要怎么建,要怎样才能使团组织的概念深入到川籍青年的心中,我们时常很困惑。工作对象经常接触到的是企业老总,或是驻京在京的高层领导,我时常一面紧张吁叹自身有太多需要弥补的空间,一面又赶紧鼓励自己,使自己有机会从一个宏观的、全新的角度观察和思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深入,伴随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逐渐地,前期的茫然和焦虑被浓浓的乡情、蓬勃朝气的团队精神以及挑战自我的愿望所代替。
二、感恩与奋进。一路走过,一路拥有,怀着感恩的心来品味所有,才是真正在生活的人。记得当初在成都参加完理论读书班之后,张彤书记为我们举行的欢送仪式简单而温馨,给我们的鼓励和祝愿深切而诚挚;上月广元驻京团工委正式在北京成立,看着在罗凌云书记的带领下来自家乡的又一颗种子在首都播撒,又将会有更多的川籍青年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影响;以及本月四川驻京团工委年度工作研讨会结束后,有幸跟团中央组织部阳向东部长汇报工作感受。他说,明年要在全国推广这种从基层选派团干部到驻外团工委挂职的模式。这对我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在团工委工作期间,从何吉伦书记身上,我看到一个企业家对共青团事业的由衷热爱,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两个全体青年”的重要意义以及乡情的更多含义。来这里挂职锻炼,得到很多领导和同事的关怀和鼓励,就像一股股暖流从心底漫过,让我觉得北国的冬天并不是那么寒冷。
我时常告诫自己:组织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在首都从事团组织工作,服务于在京的近百万川籍青年,让他们感受到团组织的存在,感受到团组织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学习和挑战。
三、压力与动力。这两年来,驻外团组织如雨后春笋在各个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大城市扎根落地。作为一名来自西部来自基层的团干,在首都找寻川籍青年,建立基层团组织,为川籍青年搭建平台,心中时常都有一根紧绷的弦。我们走进工地慰问川籍民工,联系川籍青年观看演出或者电影,组织川籍青年举办文娱活动等等,既让我感到自豪和些许成就,更拉近了我与他们之间的心迹距离。
还记得,留守儿童夏令营快要结束返程的时候,我带队的一个小朋友迟迟等不到爸爸来送别十分难过。我拿起电话拨通了这个小朋友的爸爸的电话,让小朋友在电话里跟忙于工作而无法前来送行的爸爸告别,小朋友的爸爸最后托人送了玩具到机场。我看着小朋友幸福的笑脸,对亲情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层;我不会忘记,咱们40余名说着四川话的普通青年高举团旗在香山顶上合影时的兴奋情景,跟我一样恐高的南充妹妹坐着缆车上山时还大声对我说,终于找到组织了,放假的时候就知道怎么过了;以及最近陆续到建筑工地慰问川籍民工,当他们从我们手中接过棉大衣和手套时,从他们微笑的眼神里,我读出了真诚的接纳和期待。
实际上,挂职对我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也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我很珍惜这个机会,也果敢的接受这个挑战,时刻告诉自己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半年其实并不长,对于刚刚起步的这项工作显得尤为短暂。想着还要多建几家基层团组织,多联系一些川籍青年,多谋划一些老乡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我想趁着挂职再好好做几件事,倍感时间紧迫。接下来的日子我要数得更加细致,让每一天从指间滑落的青春岁月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时刻努力着……
(共青团四川省委驻京团工委挂职干部、广元市元坝区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