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工农红军冲破重重险阻取得伟大胜利,除了因为党的正确路线的英明,也源于战斗精神的充盈。今天我们纪念长征,就是要学习这种战斗精神,发扬长征战斗精神,更好地奋进在强军征程上。
忠诚与信仰是战斗精神之源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个高山大川等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更要面对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广大红军将士靠什么来战胜敌人、克服险阻、渡过难关?对此,邓小平同志曾说:“在长征中为什么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可以说,长征的胜利就是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胜利。正是有了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党能够领导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才支撑了红军反败为胜、转危为安。这种忠诚和信念,是战胜敌人、克服险阻、渡过难关的原动力,也是整个长征中战斗精神之源。
长征的胜利就是崇高理想信念的胜利,这也启示我们,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官兵理想信念,这是深入推进改革强军新征程、夺取强军兴军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教育官兵继承和发扬老红军的光荣传统,透彻理解和掌握长征精神内涵,像红军指战员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人员如何更替,也不论遇到何种风险、何种诱惑、何种考验,都能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思想道德不滑坡,革命意志不衰退;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坚决贯彻执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英雄主义是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泸定桥横跨于咆哮如雷的大渡河上,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粗铁索组成。这13根铁链,代表当时中国13省募捐所造。桥身铁链9根,平行系于两岸,每根铁链相距1尺。左右两边各有两根铁链,作为桥栏。铁索桥高于河面数丈,悬于半空,人行桥上,左右摇晃,随桥起伏,俯视河面,波涛汹涌,头晕目眩,胆战心惊。当时国民党守军在对岸设有重兵,并撤掉桥面的木板,更增添了夺桥的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勇士硬是冒着密集的枪弹,在震撼河谷的军号声、枪炮声和喊杀声中,爬过光溜溜的铁链,夺占该桥。朱德在谈到勇夺泸定桥的勇士们时曾说:“红军体现了英雄主义的新观念。”
飞夺泸定桥只是红军能打善战的一个缩影。在整个长征途中,这样的战斗比比皆是。而其中所反映出的英雄主义战斗精神,集中起来说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战斗中不畏强敌,不怕流血,视死如归,任何时候都勇往直前,敢打敢拼,决不退缩,决不屈服。湘江战役中,红军广大指战员坚决响应上级号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不顾一切牺牲,同国民党军展开激烈的拼搏,用刺刀、手榴弹打垮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又一次冲锋。经过5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担任掩护任务的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后,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谱写了悲壮的一幕。
英勇顽强是红军镌刻在长征路上不朽的战斗作风,更是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因为战争从来都是残酷而无情的,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勇气和胆量必不可少。勇敢,不怕死,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是士兵的第一美德。事到万难须放胆,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对阵,胜利的天平总是倾向于英勇作战的一方。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是战斗精神直接的体现,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保持和发扬。
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战斗精神得以发挥的有力保证
战斗精神是战斗力的重要构成元素,是支撑军人英勇战斗的精神力量。但强调战斗精神,并不等于说要盲目牺牲。一部红军长征史充分说明,仅有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精神,并不能使革命取得胜利。只有在正确的路线和战略战术的指导下,顽强的战斗精神才能所向无敌,取得最终胜利。无论是1935年1月初,红军主力部队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还是著名的四渡赤水,都是红军机动灵活战略战术的典范。在这些战役战斗中,红军以较小的伤亡,彻底粉碎了敌军妄图凭借天险消灭红军的黄粱美梦,使红军从长征初期死打硬拼的被动局面中彻底摆脱出来,不仅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而且开辟了革命新天地。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弘扬战斗精神都要把战争制胜机理研究透,熟悉敌情我情和战场情况,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既应加大训练难度,提升训练标准,让各种演练接近于实战,注重培养志坚如钢、百折不挠、压倒一切敌人的意志品质,更要注重锻炼沉着冷静、敢打善打的良好素质,使战斗精神培育真正促进能打胜仗。(胡志军)
(责编:邱越、黄子娟)